首页 飞跃体育sports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开了40年的毛线店, 寸土寸金的中山路也容得下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09:34    点击次数:114

中医、酱油、钟表、咖啡、酒吧、西餐、烧烤、饭馆、汤面、糕点……这是杭州中山中路部分业态的分布,既古典,又现代,既繁华,也烟火。古今中外优秀的商业、文化融合浓缩在一条街上,和谐共生。

这条路很好逛,随便一家店进去,和老板搭话,就能淘到隐匿在时光里的宝藏。

一家毛线店比较起来显得朴素了,寸土寸金的地方,怎么也得绫罗绸缎才配得上。何况,随着互联网商业的发达、机械化批量生产,量体裁衣仿佛早已是历史,但那么一家小小的毛线店,中山中路也容得下。

中山中路,阿冬毛线店

老板娘已经71岁要把铺子传给女儿

“阿冬毛线店”,人名做店名,既久远,也流行。宋末元初,《梦粱录》记载,临安地区很多店铺以经营者的姓氏加上所卖商品的名称来命名,有“猫儿桥魏大刀熟肉”“潘节干熟药铺”等,到了近代,“张小泉剪刀”更是响当当,成为了老字号。

阿冬毛线店不起眼,30多个平方的店铺,铺面窄小,门口挂一排样衣,三面墙壁样衣、毛线,挂得满满当当,布局很古旧,除了毛线之外,没有一点其他的介绍。

店里柜台后4个女人在忙碌,老板娘也就是阿冬,71岁,还有一个是她女儿,“毛线店开了40年,我老了,干不动了,打算让女儿接班。”另外两人一个是她嫂子,一个是小姐妹,“生意忙的时候,起早贪黑,吃饭上厕所都顾不上,找她们帮忙。”

阿冬语气里有骄傲,没想到吧,一间小小的毛线店,会这样忙。

阿冬掰起手指,开始算账,租金一年10多万元,一年营业9个月,“没生意?我的年纪可以退休的嘞,杭州人日子都还好过的,没生意我不好出去游山玩水啦?”

天刚开始凉,毛线店生意就很好。

“我们老底子杭州人,都要做有准备的事,不是事到临头,抓瞎。”阿冬说,一般国庆后,店里生意就忙得停不下来。毛线店,卖毛线和毛衣,买毛线的按斤两算,客人自己回家织,她们到店里看看流行的款式和织法,我会推荐样式,还会教她们织法;买毛衣的,选定好款式,量好身体尺寸,一周后取衣服。

阿冬说,生意好的时候,店里4个人,从早忙到晚,饭也顾不上吃,一天量尺寸要100多个人,即使这两年,每天也有四五十件毛衣好卖的。

早几十年的时候,中山路上毛线店多,大家都有得赚。随着成衣批量生产,保暖衣、羽绒衣兴起,对毛线店生意冲击很大。“我左右的店铺,以前温州人开的,陆陆续续都关停了。没办法呀,租金在涨,生意锐减。40年过去,中山中路只剩我一家,唯一一家杭州人开的毛线店。”

阿冬和她的女儿

以前衣料

多是开司米、棉线和的确良

阿冬说,上世纪80年代,街坊邻居还管我叫“大青娘”(杭州人对未出嫁的小姑娘称呼),我开了这家毛线店,那时候左邻右舍都是毛线店,几百米的街上少说有四五家店,竞争激烈。那时候生意好,天冷了大家都要穿毛线衣。

那时候没有现在那么多的商超和服装厂,要穿新衣服要么去裁缝店里扯布料量体裁衣,要么买布和线回家自己做。那时候的妈妈们都有一双巧手,裁剪、缝补、织毛线、纳鞋底,都会的。

说起过去,阿冬的嫂子也饶有兴致,“以前结婚流行老三样,其中一件就是缝纫机。缝纫机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,用于缝补衣服,体现新娘的持家能力。”

过去大家条件都一般,市面上流行的衣服材质还都是开司米、棉线、的确良之类的,穿丝绸、羊绒的很少。

阿冬也说,“以前的冬天好像格外的冷,毛线衣穿两三件,厚厚的,鼓鼓囊囊的,还不怎么保暖,好多人冻出毛病。一件毛线衣要穿好多年,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,穿坏了的毛衣,拆了,线回收,加一点新毛线,重新织一件。”

40年的老铺子

凝聚着几十年买卖积累的情谊

阿冬毛线店始终屹立不倒,至今生意还很好,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经营诀窍?

阿冬笑了笑,品质和信誉。“我的店就是我的名,客户认我的人,也认我的毛衣。认人认的是信誉,认毛衣认的是品质。”

阿冬女儿婷婷被阿冬叫到店里帮忙,打算让她接手铺子。婷婷说,“我好像学到了经营之道。”

婷婷是阿冬的独女,婷婷结婚后有两个孩子,过去10多年,婷婷长期远离职场,全职在家带娃,阿冬年龄大了,她需要女儿的帮衬。

婷婷不会织毛衣,一开始并不喜欢接手毛线店,但在铺子里做了4年,“越来越感受到继承妈妈毛衣店的意义非凡,这是妈妈给我准备的一笔厚厚的财富,这财富不仅是物质上的,还有精神上的,包括待人处世之道。”

婷婷在店里帮阿冬管收银、数据登记。“客人都是冲着妈妈来的,有好多老客,人在武汉,或者在深圳,还要网上选定好样式,让快递过去。”

“还有一个客人,真叫人感动。”婷婷说,“老人家90多岁了,住在塘栖那边,还能走动的时候自己来买衣服,现在让他的孩子来店里买。”

“妈妈的店经营的都是老客,老客带新客。”婷婷说,这么多的认可,是阿冬始终屹立不倒的支柱,也是妈妈一直守着店的动力,她放不下她的客人。

今年开业没两天,一位阿姨来店里,她的一件羊绒衫穿了10年,还是好样子,没松散。她想按照这个式样再摇一件新的。

阿冬说,毛衣过去都是手摇的,手摇编织机,“羊绒线,客人自选,有纯羊毛的,以及不同含量的羊毛线。”

“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本事,只做好了一件事,用料足,编织紧密,不以次充好,不偷工减料。”阿冬说,毛衣好不好,穿身上就知道,分量,感受,起不起球,是否松散变形。“你品质好,就有回头客。人家信你。”

阿冬的家距离毛线店步行5分钟,中山中路,来来回回走了几十年。阿冬说,过去40年,店铺在换,人在变,可也有不变的烟火气,以及几十年买卖积累的情谊。

橙柿互动记者刘抗



上一篇:高效物流网络助云南松茸开拓市场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飞跃体育sports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